湘潭市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》(即市委 “一号文件”)正式发布,这是市委 “一号文件” 连续 22 年关注 “三农” 领域。该文件从 6 个方面部署了 35 项目标任务,对湘潭市的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一、背景与目标
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,全市的 “三农” 工作坚守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、城乡融合发展。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建设农业强市目标,持续运用 “千万工程” 经验,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、农村地区更加繁荣、农民生活更加红火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湘潭力量。
二、重点工作解读
(一)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
1、抓好粮食生产: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这意味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粮食安全视为重要职责,共同努力保障粮食的稳定生产。因地制宜发展稻油、稻再油等种植模式,全年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254.4 万亩(早稻 90 万亩)、粮食总产量 120.5 万吨,并播种大豆 1.1 万亩、油料作物 59 万亩。通过多样化的种植模式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保障粮食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。
2、打造高品质 “菜篮子”
严格落实 “菜篮子” 市长负责制,稳定蔬菜播种面积在 85 万亩以上,确保生猪存栏量 140 万头以上,巩固提升 “莲(稻)+ 渔” 综合种养面积 10 万亩以上。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保障市民的 “菜篮子” 供应稳定且优质,从蔬菜到肉类,再到特色的综合种养产品,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。
(二)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
持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
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,实施脱贫群众技能培训工程,确保全市脱贫和监测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 3.75 万人以上。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,帮助脱贫群众提升自身能力,实现稳定就业,从根本上防止返贫,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。
(三)聚焦发展乡村富民产业
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:以 15 个特色产业强镇、100 个左右特色产业强村为重点,打造一批明星乡镇、明星品牌、明星村、明星企业,加快构建 “十镇百村” 特色产业格局。通过培育特色产业,形成规模化、品牌化效应,带动乡村经济发展,增加农民收入。
(四)聚焦建设和美乡村
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:按照 “五清五净五美” 要求,着力打造 50 个农村人居环境样板村,支持建设 10 个市级美丽乡村重点村。“五清五净五美” 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具体标准,通过建设样板村和重点村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提升整体农村人居环境水平。
(五)聚焦推进乡村治理
文件虽未详细阐述此部分具体举措,但推进乡村治理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、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可能涉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,以营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。
(六)聚焦农村要素市场改革
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:坚持 “大稳定、小调整”,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,高质量完成湘潭县、湘乡市、雨湖区、岳塘区 4 个整县(市)区试点和韶山市银田镇整乡(镇)试点任务。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稳定发展,延长土地承包期给农民吃下 “定心丸”,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。
三、实施意义
(一)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
通过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及稳定 “菜篮子” 产品的生产规模,能够有效保障湘潭市乃至更大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,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。
(二)促进农民增收与乡村经济发展
无论是培育特色产业,还是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,都将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和创业,增加农民收入。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将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,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。
(三)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与社会和谐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推进乡村治理,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,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。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环境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(四)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
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要素市场改革,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,促进农业规模化、现代化经营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。